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路遥知马力——访校友、云南公投副总经理兼董事夏保祥

作者 : 发布于 : 2016/06/23

    校友档案:

    夏保祥,197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曾于湖南大学留校任教,后就职于云南路桥总公司,曾任云南玉元路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云南昆石路指挥部指挥长,云南省交正厅基建处长,云南省公路局副局长,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15

    古文云“长沙,楚之粟也”,又云“滇池,大泽在西”。一个中南沃土,一个边陲夷地。虽被蜀地的山川瀑泽纵横切断,千百年来的每个时代里却有无数人跋山涉水,不惜使锉石开山之力,在两地间互通有无。他们在困苦中劳动,在劳动中追求,永远地在这两地书中写出华彩又质朴的意蕴。

    这其中,湖南大学的校友夏保祥便是其中一位。

    从讲坛到工地

    云南,自古多山。“积石峨嵯,嵚岑隐阿”,八字用辞奇峻,但却几乎从字形就可道出滇国奇石险峰的自然地理大观。湖南,湘楚之地。虽同有“南”字,但却是中原要塞,大水平川。

    有一个人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同为故乡,他在两地的纵贯线上往来奔走,创造奉献。没有放手一搏,没有气凌霄汉,一步一个脚印,却在那山川之上建成了造福万人的实业。他就是这个四十多年故事的主角——夏保祥。

    1974年成为湖南大学桥梁工程专业的一员,求学三年后留校做老师教书,一待就是十八个年头。后调往云南路桥总公司,1996年起任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和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云南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山区高速——玉元公路,带头克服了路段当地哀牢山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水文条件差等不适合交通建设的难题。

    夏后来担任云南昆石高速公路指挥部指挥长,挑起了建设这条云南省公路建设中标准最高(部分路段8车道),每公里投资最大(每公里投资4800多万元)高速公路的任务。至今它仍然可以被称为云南省内公路建设一个最高标准。在完成这两个大型工程之后,夏保祥先后任职云南省交通厅基建处处长和云南省公路局副局长,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交通建设的第一战线。

    而现在,作为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和董事,夏保祥与公司近七千名员工一道紧抓着云南省近4600公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近花甲之年仍毫不松懈,下基层,走访工地仍然是经常有的事。而这些投入千亿的项目,带来了不计数字的回报,带动了云南的经济走上腾飞的起跑线。“想要富,先修路”几乎成为了当地老百姓最常挂在嘴边的致富经。

    说起自己的经历,夏保祥总是反复笑说:“我是一个平凡人,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转身便亲自帮记者泡茶,询问采访事宜,亲切又朴素的话语中只让人觉得他是个慈祥的长者,甚至都察觉不到他在讲述自己一生时候闪烁的目光,听不出谈到那些惠及亿万人的建设时声音中的骄傲,仿佛在说着一天天发生的家长里短。吹拂万物却无声。

    南风牧歌

    1974年湖大校园,岳麓书院还是一座古旧废弃的老宅,长出的杂草几乎没过了膝盖。农田顺着湘江两岸延伸着,湖南大学的红砖教室就蜷缩在两座山之间。这是夏保祥或坐或站经历了40多个小时的长途火车才看到的景象,这也是他的向往。

    “当时文革后期,大学还全靠推荐。首先要有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其次表现还要突出。当我有了资格的时候,我便一心一意只想着念书。”接着谈起家人的支持,手中接过省吃俭用下每月14块钱的生活费他也有感叹。感叹梦想的来之不易,感叹这梦也不全然美好。

    “说起学习条件,别的不谈,有时就连最基本的教科书也落实不了。虽然全国有大纲,可因当时政治背景,教学不受重视。”学习环境不足,生活也平淡艰苦。“当时没有什么社团,更别说丰富的活动,每周末的电影放映就是唯一的调剂。”除此之外,投身自然,游湘江和等岳麓山成为那一代湖大人抹不去的经历。 同时,酷热的夏天和深冬的初雪也给这位千里游学的学子添上了不少记忆。

    红色中楼布告栏上的大字报和千人聚集的批斗大会虽然是那个时代最深的烙印,可它们从来没有走进过夏保祥的生活里。“三年里,没有写过一次大字报,没有参加过一次批斗会。我心里只想着学习。”夏保祥接着说,“当时大多数人其实也只想着学习,湖大骨子毕竟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有着强大的专业知识基础。这是其他大学没有的优势。所以当初并没有如现在人想象的那样人人摒弃学习,一心闹革命。”

    万幸那时世界不是全然喧嚣,湖南大学仍然作为他的一块自留地为他播种。如果当初种下种子,经过三年也必将长成一株亭亭如盖的乔木。而后来因学习优异而分配到的留校,则就让这株乔木的根越来越纵深,让这棵树的枝叶愈加繁盛。最终他感知南风,奏出牧歌。

    接下来长达十八年的留校时间里,夏保祥经历了高考的重启,知识分子圈的激烈更新和改革开放的潮流。可他并不是那些第一线的参与者。“我一直都在教书,教高等工程数学。当时满脑子也就一根筋想着教书,其他事都不过问。就一门心思研究怎么讲课,怎么辅导学生。所幸学校的工作虽然多,却不繁杂。我很容易上手了。”

    说起当时他印象最深的事,反而是学生。“最努力的一批人是77年、78年刚恢复高考的那一批,大多是年纪已经很大的人,在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积累了经验,也知道知识的力量与重要性。,所以学起来最用功努力,还非常爱问问题。”这些景象给他很大的触动,也让他更加决意投身教育。虽然当时条件依然非常艰苦,一个人就住一个教工宿舍的单间,与几家人共用厨房和厕所,但仍然最后安定下来,有了家也有了孩子。“我的条件还算好,隔壁一位老师一家四口人,就住在14平米的单间里,床就挨着床。可也还是挺过来了。”就这样一直到了1995年10月,夏保祥才被调离湖大。

    21年前安静清远的两座山还是风雨不动。仍是几座蜷缩的矮楼,仍是绿油油的菜地,仍是呱噪闷热的夏日随着秋天的红叶而消失。当初的少年早已经步入中年,带着孩子和妻子,成了一个家。

    可他才开始上路,他要回到那个连梦都还没有开始的地方——云南。

    大道开物

    “我回云南有几个原因。首先国家发展进步,而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就在于哪里需要你,哪里就是你的战场。国家正需要搞建设的人才,而我在大学里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真才实学,正需要更大的空间给我施展。而其次,也抱着建设家乡的心。当时其实有非常多的单位在联系我的工作,可是我还是选择了回云南。工作待遇不是最好的,可是我却是最甘心去。”

    虽然从前经常带着学生去跑实习,但谈到实战工作还是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会有困难吗?会有胆怯吗?夏保祥笑道:“我虽然没有干过实打实的工程,可是对工程的技术难度,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已经在心理有了预估。”在湖大学习到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帮了夏保祥很大的忙,而一直以来吃苦隐忍的性格也让他在第一时间就适应了颠沛艰苦的工地生活。

    “要我说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品质。一是勤奋认真,二是敬业,三是协调。”关于感触颇深的三点他又补充道:“首先是勤奋认真,这是你做好你工作的最重要的前提。记得有人跟我说过一个故事,在国外马路上掉了一颗大头针,一个交警弯下腰仔仔细细地找了半天,因为这颗针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这是他岗位对他的要求。这就又落到了第二点敬业上,这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而第三点协调。工作岗位上,特别是管理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一个人就要在脑海里有详细的规划和了解,统筹和全局观往往是最困难的。”夏保祥深知这三点的重要,明白人要脚踏实地做。

    “年轻人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走弯路。不要追逐眼前,要懂得勤勤恳恳。我当初的项目不大,公路修建也才几千万的投资,可我喜欢这份工作,我愿意一心一意干下去。”这二十多年的湖大梦,没有让他飘飘然,却更加让他走出了梦境,最终走向了成就的彼岸。

    还是1995年,他就站在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他就站在“羊肠盘道三十六回”的山岭之间,研究着一幅幅工程图纸,勘察着一片片起伏不平的山地和高坡。还能走多远,他丝毫不知,因为山高在云深处,他看不清过去也看不清未来,只注视着这片三百四十万年前因大陆板块碰撞隆起土地上的一沙一土。夕阳迟暮,深山万物逼临全然寂静前总有鸟叫虫鸣,却又更加凸显深远幽静。雾如雪一般从山顶翻滚而下,山雨欲来,工地上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里有微弱灯火。他再看一眼已经有星辰出没的天边,太阳之后留下一片鲜红色的斑驳,就像回到1974年刚刚到达长沙。

    那时他刚满40岁,他不知道过一年之后他就将主持工程浩大的玉元公路的修建;他不知道五年后他将承担那时云南省最高规格公路工程的指挥部指挥长;他更不知道十八年后当初那个让他做梦的地方也有人想听听他作的是什么梦。“我还是爱我的母校,总是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只不过,当时他必定知道十八年后,他将在这两片他所挚爱的土地上领悟他自己人生的哲学,开拓他自己于山海之间的抱负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