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指导老师黄海,学生张雅新、何逸飞、席登伟组成的湖南大学“三下乡”侗族建筑文化社会实践调研队新晃调研小组到达龙溪古镇与新晃博物馆,探寻新晃古镇文化,重走红军长征路,拜访文化专家,调研传承古建筑文化精神。
调研小组成员在龙溪口
唐代诗人李白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让龙溪地区闻名于世。小组成员在此调研发现,龙溪古镇内也保留着包含红色遗迹在内的丰富建筑文化资源——龙溪书院、清匪反霸展览馆、红二、六军团长征过晃旧址、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家在龙溪住宿遗址、龙溪烈士公园等等,承载着新晃地区浓厚的古建筑文化价值。
上午9时,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张主任亲切带领调研小组参观了龙溪古镇。小组成员首先来到了曾经名震一方的古代高等学堂龙溪书院,在常务副院长蒲风雅先生的解说下,小组成员以古建筑文化为基,深入领略古人所言君子之道。
参观清匪反霸展览馆
沿着蜿蜒曲折的街道,小组成员来到了新晃的清匪反霸展览馆。讲解员为小组成员翻开了一副壮阔的剿匪图,那时以姚大榜为首的土匪们在新晃地区常年作恶为害百姓,直到1950年8月、9月之间,人民解放军发动“雪凉合围”一役,将蚁集在湘黔边界凉伞5000名土匪予以歼灭性打击,才让新晃地区走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重走长征路
之后,小组成员随着讲解员来到昔日的红二、六军团长征过晃旧址,1936年元月,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了龙溪口。当年,贺龙带领的红二、六军团在长征时为打击尾追的国民党军队,曾在这里组织了一次激烈的战斗——长征史上称之为“便水战役”。1937年12月,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一家从长沙前往昆明途经龙溪口时,住宿于此半月有余。
烈士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紧接着,小组成员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龙溪烈士陵园,一座座墓碑上记录下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土地下沉睡着不屈的英灵。小组成员每读一个名字,内心便会荡起阵阵涟漪,仿佛也来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一睹当年红军以血肉之躯为革命事业建立起万里长城的场景。
黄志清老师在新晃博物馆为调研小组成员讲解
调研小组前往新晃博物馆拜访到侗族文化专家黄志清老师。他曾在初、高中担任教师与校长,也在文化局、教育局与民族宗教局任职过,对于当地民族文化包括建筑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造诣。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保护,他在退休后被政府返聘管理新晃博物馆,一直为新晃侗族文化振兴而服务。
黄志清老师始终在做一名思考者,思考着侗族文化的未来。当得知调研小组的对侗族建筑文化研究的课题后,他充分肯定了此次调研的价值,并如数家珍地讲解馆内展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关于民族文化的经验分享给小组成员,并从多角度阐释了侗族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逐渐衰弱的原因,拓宽了小组成员对侗族文化更深层的认识。
调研小组成员在龙溪古镇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高度关心重视古建筑文化价值的保护。调研小组成员面对侗族建筑文化逐渐衰弱的现象也在不断思考:在本次调研中能为这片充满文化资源的土地做些什么?如何为当地侗族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古城建筑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在路上,这也是当代青年们的“长征路”,而这段长征路,需要更多关心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有志之士一起结伴同行,譬如黄志清老师,心中满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始终奋斗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第一线,是真真正正传承了红色精神的人。
(通讯员:何逸飞 张雅新 席登伟)